拃,普通话读音为zhǎ。
“拃”的基本含义为张开大姆指和中指量长度;引申含义为量词,指张开大姆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,如两拃宽。
“拃”,初见于金文时代,后来又在《说文》中发现,“拃”字简体版的楷书从《说文》演变而来。
衩(读cha三声)东北人也叫扎。
衩就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,两端的距离(长约五寸),代替尺子估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。
用手指测量是指以手指的宽度为标准,一个手指宽度为一寸。
古人有“布指知寸,布手知尺,舒肘知寻”的说法:
“布手知尺”,就是以手为尺,张开大拇指和中指(或小指)来量长度。
过去的尺子不是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,所以对于一些需要即时测量的尺寸,就用伸出的拇指和中指去丈量,量一次叫做“一杈(读第三声)”
提手旁加乍念拃zhǎ。
乍[zhà]汉语汉字
乍(拼音:
zhà),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。
最早见于甲骨文。
本义是耕作、农作,后又有担任的意思。
康熙字典
《唐韵》鉏驾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助驾切。